本馆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本馆动态>馆内动态

探访横县杨村红陶制作与传承基地

发布时间:2019-02-17点击:

分享到:

       在南宁园博园,造型古朴的红陶装置与园林山水相映成趣。锦桃园里,高约1.2米的红陶大扁桃上爬着几只憨态可掬的小蜗牛;玲珑岛大榕树下,不同字体和形状的“寿”字薄片环成一圈“百寿壁”;东盟园里摆放着寓意吉祥的百福缸……这10多件红陶制品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权智制作,出自横县峦城镇杨村的那灵古窑。2月3日,记者走进杨村,感受古老的制陶工艺在乡村振兴的东风下薪火重燃。

  一进杨村,堆成小山似的红陶器具映入眼帘。在一座12窗的阶梯窑前,杨村制陶厂厂长覃永宣和制陶师覃容健小心翼翼地把两口艺术酒缸泥坯搬进窑内,以红泥封窗。“这都是南宁各地预定好的产品,过完年就点火烧制。”覃永宣说。

  位于村中心的杨村陶器展览博物馆,陈列着村民们家传的陶器老物件,其中一对大陶罐约有三四百年历史。杨村制陶历史悠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杨村红陶日用品畅销广西、广东等地。杨村制陶厂顾问韦锡忠是杨村人,回忆起鼎盛时期,语带自豪:“当时,村里有的陶艺师月收入达2000元,我们村集体经济包揽了全村群众的诊疗费用,类似于现在的合作医疗。”

  再往后,杨村由于技改资金投入不足、制陶工艺缺乏创新、产品结构落后等弊端日益显现,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村办制陶厂不景气,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师傅也转战各地陶都、瓷都。



  “杨村制陶传承了20多代,不能让祖传的手艺在我们这一代手上断根。”2016年,从杨村走出去的制陶能人覃永宣返乡创业,采用企业+经联社联建模式,带动村里工匠恢复陶器生产。邀请卢权智等著名工艺大师坐镇授业,并与广西大学艺术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开展交流合作。同时,横县贯彻“一村一品”“一乡一产业”发展格局,扶持当地陶瓷产业发展,指导杨村挂牌区、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工艺制造基地。窑火重燃一年多来,杨村陶器厂已制作陶器10万余件,通过网络销售等形式走向南宁周边市场,并从传统日用品向艺术品转型。

  技艺创新的同时,杨村人仍保持着柴火窑的老传统。据悉,杨村红土可以经受1300度高温煅烧,何时添柴加温、何时开窑全凭师傅们的精准把控。

  “现在很多老手艺人都回来了。我们打算成立合作社,并打造红陶历史文化产业园,发展文化旅游,复兴老手艺的同时,带动更多群众就业。”覃永宣兴致勃勃地说。(原文编辑:陈莹 作者:杨波 陈寿欢)


返回顶部